崔恺,1957年8月13日,生于北京,男,汉族,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1984年崔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6月至2008年6月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副理事 。2000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014年起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2013年12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天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崔恺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在借鉴国际建筑思潮的同时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探索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设计创作之路,截至2014年6月先后主持设计完成了包括拉萨火车站、首都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等在内的各类建筑工程一百余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提出“立足本土”的设计观念。
人物经历:
1984年10月,崔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1984-1985年,在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任建筑师。
1985-1987年,在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任建筑师。
1987-1989年,在香港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任建筑师。
1989-1996年,在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任高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
1997-2000年,在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任副院长、总建筑师。
1999年,中国“国家百、千、万人工程”人选。
2000-2015年,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
2011年12月8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15年起,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安阳殷墟博物馆
殷墟为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距今有33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
由于殷墟遗址范围太大,博物馆无法按常规设置在保护区的外围或边缘,而是选择建于洹河西岸的遗址区中心地带。为减少对近在咫尺的遗址区的干扰,设计尽量淡化和隐藏建筑物体量,博物馆主体沉入地下,地表用植被覆盖,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地貌浑然一体,最大限度地维持了殷墟遗址原有的面貌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3号院
该院位于七个下沉庭院中间,从南往北数是第三进。院子东侧是龙形水系下面的地下商业,西侧是地铁奥运支线及部分商业空间,南北两端与前后院子相通。其中设计了红墙,用红色的钢构支起上百面“响鼓”。鼓面可敲,鼓内藏灯,白天是鼓晚上是灯。选用了金黄,在甬路旁立起一排“铜萧”,管上有孔,风过可鸣,管下有灯,引导路人。搭建钟楼,在钢架上挂满礼乐的钟磬铃,随风摇摆,清音可绕。在窗前拉起细索,可以拨动使弦下的发声器生出的音符。院内种上青竹,摆上长凳,为人们提供轻松休息环境,欣赏东方礼乐。
北京数字出版信息中心
北京数字出版信息中心用地外西北角为文物保护建筑-五爷府四合院。
建筑形态与规划高度--转化。将高度和总面积双重约束,转化为连续变化的流线型建筑轮廓。建筑形态与周边环境--嵌入。流畅的建筑形态与相邻中海油大厦形成呼应关系,成为既有环境的嵌入者。建筑形态与功能空间--生成。业务用房以小开间办公室为主,通过建筑流动表层生成各不相同的起伏形态。建筑形态与企业形象--意象。流动的建筑形态与信息中心的抽象运作有联想关系,其表面的金属材质组合强化这一意象。外装修材料与色彩--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考虑西侧五爷府的历史、人文及景观价值,屋面选用灰绿色的钛锌板 。
北京外国语大学综合体育馆
紧邻体育场的用地狭长而紧凑,设计通过垂直空间组合,使得各项功能得到适宜布置,尽可能缩了占地面积,留出更多的室外空间。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入口布置在一层。中途训练馆布置在综合体育馆的西侧,与综合体育馆使用上可分可合,方便教学、比赛使用。南北两侧凝土柱廊弱化建筑边界,降低压迫感。设于其中的室外楼梯除满足疏散要求外,也增加了建筑内外的交流,成为立体的校园路。西立面则通过设置遮阳板降低太阳西晒的影响。建筑的立面色彩和语言延续了临近的逸夫教学楼的形态,形成了积极的对话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非大使馆
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内院形式,院中“对景”、“借景”、“曲水流殇”、木制格栅的半遮半掩……,这些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让人意会到中国元素的亲切。
屋顶的形式很特别,外表看似“硬山”,但实际是“改良”的四坡屋顶,两侧框架的暴露让人体会到新意。它虽是传统建筑的衍生物,人们却能通过屋顶的演变捕捉到时代的影子。
此外,屋顶利用朴素的片石装饰别具一格,它们塑造了韵味的线条和空间的深邃 。
发表论文:
崔恺, 曹晓昕. 品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J]. 建筑技艺, 2013(1):36-37.
崔恺. 属于拉萨的车站[J]. 建筑学报, 2006(10):44-49.
崔恺. 遗址博物馆设计浅谈[J]. 建筑学报, 2009(5):45-47.
张男, 崔恺. 殷墟博物馆[J]. 建筑学报, 2007(1):39-44.
刘爱华, 崔恺, 张广源(摄影). 当现代遇见历史——北京德胜尚城[J]. 世界建筑, 2006(2):140-146.
崔恺. 建筑师札记[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朱子瑜, 崔恺. 建筑新北川[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崔恺. 追随梁思成先生的足迹在建筑本土化的道路上学步——在中国建筑学会2007学术年会上的发言[C]//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2007.
崔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2004[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崔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何咏梅, 崔恺.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暨火把广场[J]. 建筑学报, 2008(7).
崔恺. 建筑和展陈设计的互动交流是博物馆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J]. 装饰, 2009(3):12-14.
崔恺. 在旧厂房中做新文章──外研社印刷厂改建设计[J]. 世界建筑, 2000(1):87-90.
崔恺, 张男. 当我们与祖先对话:关于历史遗址博物馆设计的思考[J]. 建筑创作, 2005(4):40-57.
崔恺. “泰山石”——泰山桃花峪游客中心设计随笔[J]. 建筑学报, 2011(10):52-53.
崔恺.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J]. 建筑创作, 2007(8):30-35.
崔恺. 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J]. 建筑创作, 2007(8):36-37.
崔恺, 张男.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J]. 建筑学报, 2006(9):39-39.
周畅, 崔恺, 邓东, et al. 建筑师的城市视角——一次关于城市与建筑的对话[J]. 建筑学报, 2006(8):46-52.
崔恺, 崔海东. 文化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J]. 建筑学报, 2007(7):56-61.
崔恺, 柴培根. 关于幼儿园的一段对话[J]. 建筑学报, 2001(10):8-11.
崔恺. 关于“集群设计”[J]. 世界建筑, 2004(6):12-13.
崔恺. 构筑城市的客厅——首都博物馆[J]. 世界建筑, 2006(9):138-146.
文兵. 精神,与历史同行: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设计[J]. 建筑创作, 2006(4).
崔恺. 苏州火车站[J]. 建筑创作, 2007(8):38-41.
张男, 崔恺. 辽宁五女山山城高句丽遗址博物馆工程记录[J]. 时代建筑, 2009(1):136-141.
崔恺. 大连软件园软件工程师公寓[J]. 世界建筑, 2008(2):93-99.
崔恺. 在清华做“创新”——清华科技园创新中心[J]. 建筑学报, 2003(1):33-35.
崔恺. 走进异邦的国家形象——使馆建筑漫谈[J]. 世界建筑, 2006(8):97-99.
崔恺, 康凯, 关飞, et al. 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J]. 建筑学报, 2011(12):34-42.
崔恺. 空间的过渡——石油大学校前广场和图书馆设计构思[J]. 建筑学报, 1997(12):14-15.
崔恺. 关于外研社办公楼建筑创作的思考[J]. 建筑学报, 1998(9).
崔恺. 适用→经济→美观──北外逸夫楼设计随笔[J]. 时代建筑, 2002(2):20-25.
崔恺. 一条小食街的空间构成:石油大学(华东)饮食中心设计构思[J]. 建筑学报, 1993(9):48-49.
崔恺. 重点在建筑之间——东莞松山湖新城商务办公小区[J]. 时代建筑, 2006(1):72-75.
崔恺, 王祎. 游走在山水之间——株洲体育中心设计构思[J]. 建筑学报, 2007(9):34-40.
崔恺. 天津滨海新区CBD规划与建设开放性论坛[J]. 城市规划, 2008(8):53-61.
郑时龄, 潘冀, 崔恺, et al. 台湾当代建筑发展论坛[J]. 时代建筑, 2008(5).
崔恺. 山水之居 自然之情--外交部怀柔培训中心创作随想[J]. 建筑学报, 1996(10):50-51.
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大殿建筑创作座谈会[J]. 建筑学报, 2006(6).
王祎, 崔恺. 疏整与更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J]. 南方建筑, 2008(3):62-69.
崔恺. 上海朱家角新镇水上宾馆[J]. 建筑创作, 2008(4):54-59.
崔恺, 康凯, 喻弢. 国家的门脸儿——南非使领馆设计[J]. 建筑学报, 2013(6):26-29.
崔恺, 于海为, 柴培根. 校园综合体——北京工业大学第四教学楼组团设计[J]. 建筑学报, 2015(11):68-69.
梁应添, 崔恺. 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探求:西安阿房宫宾馆建筑创作介绍[J]. 建筑学报, 1991(2):42-47.
崔恺. 老字号的新形象:北京丰泽园饭店设计构思[J]. 建筑学报, 1995(1):25-28.
崔恺, 朱小地, 庄惟敏, et al. 20年后回眸香山饭店[J]. 百年建筑, 2003(Z1):40-50.
崔恺, 王祎, 商玮玲, et al. 链接——北京大兴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设计[J]. 建筑学报, 2004(8):25-32.
集群建筑设计论坛[J]. 时代建筑, 2006(1):36-41.
崔恺. 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J]. 建筑师, 2006(2):4-11.
崔恺. 有礼,有理东软大连软件园9号楼设计[J]. 时代建筑, 2007(6):46-53.
崔恺. 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三号院)[J]. 建筑创作, 2007(8):44-47.
柴培根, 崔恺. 求同存异——安徽出版大厦设计[J]. 建筑学报, 2008(2):40-45.
崔恺. 传播建筑学——国际建协第23次世界建筑大会综述[J]. 建筑学报, 2008(9).
叶铮, 崔恺. 前门23号院落整治修缮工程[J]. 建筑学报, 2010(2):56-61.
崔恺. 外在环境与内在性格的表现——蛇口明华船员培训中心设计构思[J]. 建筑学报, 1992(10):33-37.
崔恺. "形式追随环境"--深圳电视中心竞赛方案的构思[J]. 建筑学报, 1998(7):54-55.
崔恺. 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J]. 建筑学报, 2008(6):28-35.
崔恺. 下沉花园3号院 礼乐重门[J]. 世界建筑, 2008(6):96-99.
张广源. 北工大软件园B区[J]. 建筑学报, 2011(5):88-89.
崔恺. 2011UIA评奖综述[J]. 建筑学报, 2011(10):16-25.
崔恺. 一个建筑师对室内设计的关注[J]. 室内设计与装修, 1999(3):38-42.
崔恺. 西部村落——圣塔菲[J]. 小城镇建设, 2002(1):96-97.
崔恺. 黑、白、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楼设计随笔[J]. 时代建筑, 2003(2):76-79.
崔恺. 雅昌设计随笔[J]. 世界建筑, 2005(10):118-124.
崔恺, 王祎, 商玮玲. 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J]. 世界建筑, 2006(4):129-134.
崔恺. 奥林匹克公园多功能演播塔[J]. 建筑创作, 2007(8):42-43.
崔恺. 2004年度WA中国建筑奖[J]. 世界建筑, 2007(2):108-109.
崔恺. 艺术家聚落:西山创意产业基地B区[J]. 建筑创作, 2007(8):28-29.
崔恺, 陈林曦, 周凯莹, et al. 广州"非洲区"贸易模式调查与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9(5).
崔恺, 康凯, 喻弢, et al.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非大使馆[J]. 建筑学报, 2013(6):16-21.
崔恺. 石头的故事:威海中信金融大厦创作小记[J]. 建筑学报, 1999(9):31-33.
崔恺. 面对“非典”不能矫枉过正[J]. 中国住宅设施, 2003(4):7-8.
崔恺. 关于“城市庆典”的随想[J]. 建筑学报, 2004(3):5-5.
崔恺, 李佳玲. 西安紫薇山庄[J]. 建筑学报, 2004(12):36-41.
崔恺. 建筑回归对本土文化的关心[J]. 上海住宅, 2004(11):20-20.
崔恺. 文化不是做出来的[J]. 百年建筑, 2005(2):10-11.
崔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方案[J]. 百年建筑, 2005(8):62-67.
崔恺. 零距离和X距离[J]. 时代建筑, 2006(5).
崔恺. 是美观还是文化[J]. 百年建筑, 2006(5):24-24.
崔恺. 由特色而想到的——读《特色取胜》后的几点体会[J]. 建筑创作, 2006(7).
崔恺. 追思与缅怀:与张开济老同游张家界[J]. 建筑创作, 2006(11).
崔恺. 衷心的祝贺[J]. 建筑创作, 2007, 100(10):161.
崔恺. 读书和杂感[J]. 建筑创作, 2007(5):115-116.
崔恺, 单立欣, 郭海鞍. 在限定中营造城市空间——天津响螺湾奈伦国贸大厦设计[J]. 建筑学报, 2008(6):12-15.
崔恺, 李有为, 周之毅. 周恺:穿越建筑的唯美[J]. 缤纷, 2008(3):108-111.
崔恺, 郑世伟, 黄鹤鸣.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J]. 建筑技艺, 2008(3):80-89.
崔恺. 崔恺:统一的,公平的"安全岛"[J]. 城市环境设计, 2009(2).
崔恺. 浅谈建筑师教育[J]. 南方建筑, 2010(5):78-79.
任祖华, 崔恺. 叠石释义——山东广电设计构思谈[J]. 建筑学报, 2010(6):81-83 .
出版专著:
工程报告 崔恺编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0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 2002 中英文本 崔恺主编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07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丛书 1952-2002 作品篇 崔恺主编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0
建筑师林乐义 崔恺主编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
建筑人生 崔恺主编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2
建筑细部 ARCHITECTURE&DETAIL 崔恺编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08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 2006 中英文本 崔恺主编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09
本土设计 崔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2
作品2009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 中英文本 崔恺主编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01
创新与未来 中国当代新建筑 崔恺主编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4
崔恺 崔恺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08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与研究丛书 崔恺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11
本土设计 2 崔恺著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05
1996年至2013年间,崔恺先后受邀参加巴黎“中国建筑展”(1996)、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2003)、台北“城市谣言——华人建筑展”(2004)、首届深圳建筑双年展(2005)、伦敦“创意中国”展(2008)、巴黎“中国当代建筑展”(2008)、纽约“中国本土建筑展”(2008)、布鲁塞尔“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2009)、烟台-成都“另一个,同一个-中国当代建筑的断面”建筑作品展(2010)、北京“重生”——汶川震后重建作品展(2010)、“中而新”——国际建协2011东京大会中国展(2011)、香港“2011-12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12)、“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2012)、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00-2013中国当代建筑回顾展(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历史的建构——当代中国建筑展”(2014)、“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当代中国建筑” 哈佛大学展览(2016),并在天津及深圳举办“本土设计-崔恺建筑作品展”(2010)、在北京举办“十年·耕耘——崔恺工作室十周年建筑创作展”(2013),与《世界建筑》杂志共同举办“崔恺作品巡展”(2013)等中国国内外多个专业建筑展览。
获奖项目:
1982,建筑师之家,主创,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
1987-1991,阿房宫凯悦酒店,主创,陕西西安,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1989-1992,蛇口明华船员基地,主创,广东深圳,深圳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1991-1994,丰泽园饭店,主持,北京宣武,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国家第七届优秀工程设计铜质奖;全国中青年“建筑师杯”优秀设计奖;
1995-1997,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主持,北京海淀,国家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北京市“九十年代十大建筑”奖;
1995-1997,威海中信金融大厦,主持,山东威海,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1996-2000,现代城高层公寓,主持,北京朝阳,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北京市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0-2001,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教学楼,主持,北京海淀,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2000-2002,水关长城三号别墅,主持,北京延庆,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奖;法国蓬皮杜艺术收藏;
2000-2002,清华科技创新中心,主持,北京海淀,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2000-2003,富凯大厦,主持,北京西城,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
2000-2003,康堡花园,主持,北京朝阳,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居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三等奖;
2001-200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楼,主持,北京海淀,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一等奖;
2001-2004,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主持,北京大兴,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
2002-2003,成都东方明珠花园,指导,成都,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住宅设计)二等奖;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2002-2003,北京雅昌彩印天竺厂房综合楼,主持,北京顺义,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二等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2002-2004,广东东莞松山湖商务办公小区,主持,广东东莞,2005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部级)
2002-2004,西安紫薇山庄度假村及别墅区,主持,陕西西安,威海第二届人居建筑设计大奖赛铜奖;
2002-2004,北京蓝堡国际公寓,主创,北京朝阳,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居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二等奖;
2002-2004,民航总局办公楼改造,主持,北京东城,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二等奖;
2002-2004,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案、初步设计),主持,浙江杭州,2007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008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02-2004,大连软件园八号和九号办公楼,主持,辽宁大连,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三等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2002-2004,殷墟博物馆,主创,河南安阳,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ARCASIAAward)2007年金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2002-2005,北京德胜尚城办公小区(德胜科技大厦),主持,北京西城,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方案奖;(公共建筑)优秀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二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铜奖;
2003-2004,湖南株洲体育中心,主持,湖南株洲,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三等奖;
2003-2004,北京国典综合楼,主创,北京,第十二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方案奖(公共建筑)优秀奖;
2003-2005,大连软件园十号和十一号办公楼,主持,辽宁大连,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二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
2003-2005,大连软件园软件工程师公寓,主持,辽宁大连,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铜奖;
2003-2005,北京市数字信息出版社,主持,北京东城,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方案奖(公共建筑)优秀奖、十佳方案奖;
2004-2005,南京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主持,江苏南京,第三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2004-2005,辽宁五女山遗址博物馆,主持,辽宁桓仁,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二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
2004-2006,拉萨火车站,主持,西藏拉萨,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金奖;
2005-2006,韩美林艺术馆,主持,北京通州,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
2005-2006,西昌文化艺术中心及火把广场,主持,西昌凉山,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金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一等奖;
2005-2007,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馆,主持,北京,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三等奖;
2006-2007,钓鱼台前门宾馆院落整治修缮工程,主持,北京,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2007-2007,西山创意产业基地B区,主持,北京,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2007-2008,奥运多功能演播塔,主持,北京,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二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铜奖;)
2007-2008,奥运下沉庭院3号院,主持,北京,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一等奖;
2007-2008,苏州火车站,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银奖;
2007-2008,三眼井文化历史保护修缮,主创,北京,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人才培养:
崔恺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时,指导丁旭攻读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他在与学员交流中,他结合自身经历,传达出“建筑应属于那片土地而不是自己”的社会、环境责任感。
教育理念:
崔恺从多个方面详细诠释了“本土设计”作为一种设计原理和文化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并与现有的“民族风格”进行了区分。通过对“本土、耕耘、培育、收获、选种”几个词的解析,阐明了“本土设计”的步骤与重点。为了让建筑学院师生更好地理解本土设计,崔恺院士还介绍了他在近年设计的若干个方案,结合项目所在地的本土特色,让师生们从实例中体会本土设计的魅力 。
荣誉表彰:
1997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8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9年,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0年,国家设计大师
2003年,法国文学艺术荣誉骑士勋章
2006年,梁思成建筑奖
2007年,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社会任职:
崔恺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建筑师协会国际竞赛委员会联席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理事、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常熟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市金融街建筑顾问、东莞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建筑顾问、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多家专业杂志编委、多家社会媒体顾问等社会职务 。
人物评价:
崔恺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从事了大量的设计实践,在行业里有较大的影响。(中国建筑学会)
几十年来的设计经历让崔恺终于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即是“本土设计”,他希望能顺应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土为本来进行建筑设计-建筑要对得起这片土地 。(央视网、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之于他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文化。史学之美、哲学之美、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交流。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使命。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旅程。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中国建筑学会)